前言
冯德莱恩结束了访华行程,离开中国。这一次,冯德莱恩收获满满,在与中国的交流中获得了高规格接待,并且在推动中欧合作问题上取得了重要共识。冯德莱恩对于这次访华之旅也是高度重视,强调称“值此欧中建交50周年之际,我们已抵达北京。此次峰会是推进和重新平衡我们关系的契机。
我坚信,双方能够实现互利合作,为未来50年的中欧关系定调。”如今的欧洲需要中国,并且是特别需要中国。尽管欧洲还要考虑美国感受,还要顾虑中欧之间的分歧,但是冯德莱恩十分清楚合作中国是一个必选项。如今欧盟正在遭美国关税施压,并且在军费占比、购买美国武器等方面也面临美国巨大压力,这个时候他们更迫切得到中国支持。得到中国支持后,冯德莱恩对美出手,实施反制措施。
展开剩余82%访华背景:欧洲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价值
2025年7月的北京,欧中建交50周年的历史性节点,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到访注定不寻常。此时的欧洲正陷入多重困境:美国以“对等关税”为名,对欧盟输美产品加征最高30%的关税,汽车、钢铁等核心产业首当其冲;北约框架下,美国要求欧盟将军费提升至GDP的2%以上,并强制购买F-35等美式武器,德国大众等企业上半年因关税损失已超13亿欧元。更严峻的是,美国通过《通胀削减法案》等政策,试图将欧洲产业链纳入其经济版图,迫使欧洲在“选边站队”中陷入两难。
这种压力在2025年夏天达到顶点。美国宣布对欧盟输美产品加征关税的最后期限定在8月1日,而欧盟内部此前因匈牙利反对等原因,反制措施一度难产。就在此时,冯德莱恩率领的欧盟代表团抵达北京,其背后是欧洲对中国战略价值的重新认知——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市场,更是打破美国单边主义的关键力量。正如冯德莱恩在社交媒体上所言:“欧中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关系之一,我们需要重新平衡这种关系。”
访华成果:中欧合作的实质性突破
此次访华,冯德莱恩团队带着明确目标而来,最终收获远超预期。在稀土这一关键领域,中欧升级了出口供应机制,建立应对供应链瓶颈的快速响应通道。这一突破意义重大:欧洲80%的稀土依赖进口,而中国掌握全球90%的稀土加工能力。此前欧盟曾以取消访华为威胁要求中方放宽管制,如今却在未获让步的情况下主动调整姿态,足见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已超越政治博弈。
气候合作成为另一大亮点。中欧在循环经济、绿色氢能等领域达成共识,计划联合推动全球绿色转型。冯德莱恩在新闻发布会上直言:“欧中合作可以成为全球典范。”这种表态背后,是欧洲对美国气候政策反复无常的失望——特朗普政府曾退出《巴黎协定》,拜登虽重返但政策力度不足,而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规模,恰好填补了欧洲的需求空白。
贸易领域的突破同样显著。尽管欧盟此前炒作“中国产能过剩”等议题,但此次峰会期间,双方签署了涵盖农产品、医药、数字贸易等领域的多项协议。例如,西班牙与中国签署的《2025-2028年行动计划》,明确将在电动汽车、工业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,中国企业被纳入西班牙“全球门户”战略框架。这种务实合作,与美国要求欧洲“对华脱钩”的论调形成鲜明对比。
对美反制:冯德莱恩的“亮剑”行动
访华结束后,冯德莱恩团队迅速对美亮出“组合拳”。7月24日,欧盟成员国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对美反制方案:对价值93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加征最高30%的关税,涵盖大豆、摩托车、波音飞机、汽车等高价值商品。这份精心设计的清单直击美国“痛点”:210亿欧元针对共和党票仓的农业州,720亿欧元瞄准摇摆州的制造业,同时刻意避开欧洲依赖度高的能源产品,既显示决心又留有余地。
更具战略意义的是,欧盟首次启用“反胁迫工具”。这一机制允许欧盟对通过经济手段施压的国家实施贸易限制,德国总理默茨、法国总统马克龙罕见达成共识,支持将其作为谈判筹码。这种团结在以往极为罕见——德国作为对美出口第一大国,此前一直主张妥协,如今却因美国拒绝降低汽车关税而转向强硬,足见欧洲对美忍耐已达极限。
在防务领域,欧洲也在悄然“去美国化”。冯德莱恩访华期间,欧盟同步推进“重新武装欧洲”计划,拟投入近8000亿欧元打造自主防务体系,包括建立共同防空盾牌、升级军事基础设施。这种转变与访华成果形成呼应:中欧在稀土、气候等领域的合作,正为欧洲减少对美依赖提供物质基础。正如冯德莱恩离华前强调的:“欧中加强合作与跟美国关系变坏无关。”
信息来源:
发布于:重庆市益升网配资,九狐大通配资,惠州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